谁偷走了我的“脸”?刷脸真的不靠谱,5000多张人脸照网上仅卖10元!-自助建站发表时间:2019-12-07 17:05作者:海南新闻 点击“墨鱼科技”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刷脸支付、安防准入、身份验证等生活场景当中。在很多场景中,人脸信息都直接关系到个人财产,甚至是人身安全。不过最近,央视《新闻30分》的记者调查发现,人脸信息在网上被随意收集,甚至被非法公开售卖,给大家的生活安全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 一款名为“转转”的APP上以关键词“人脸数据集”搜索相关信息,迅速弹出了这样一件产品,商品名为“人脸相关算法训练数据集”,标价10元。该商品介绍显示,这个数据集包含5000多张人脸照片,很多还是一个人不同表情的脸部照片。记者在平台上和卖家取得了联系,当被问到是否经过照片所有者的授权时,卖家却表示,“经过授权的肯定不是这个价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 杨东:对我们个人的隐私数据的侵犯是非常严重的,而且没有经过我们的允许,它会跟其它的一些个人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以后,非常精准地能够对人进行画像,从而从事非法的各种交易。 如此重要的人脸信息却被放在网上公开兜售,这背后的源头让人细思极恐。 刷脸技术应用广泛 软件或随意采集人脸信息 信息化时代,人脸信息是跟指纹、身份证同样重要的个人信息,一旦被非法窃取,后果不堪设想。人脸信息被非法售卖的过程和目的,疑窦丛生,尚需监管部门彻查。我们想知道,究竟是哪些人能原始采集到人脸信息?采集的人脸信息怎会落入个人之手?又可能会被用于何处呢? 现如今,“刷脸”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比如门禁系统、酒店入住、铁路安检、消费支付等方面。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大型超市或餐厅,在收银处已安装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设备,消费者可以通过“刷脸”进行快速支付,更加高效便捷。 而在海口某小区,记者看到,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安装在每栋楼的入口处,小区住户只需“刷脸”就能快速进入,既省时又省事。对于不少人来说,一方面,“刷脸”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不少人表示,各种以采集脸部信息为基础的APP或程序软件比比皆是,甚至更有一些应用不管是否真正需要,也会要求用户提供其脸部信息。此前,央视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款APP存在随意收集人脸数据信息的情况。比如一款名为“人脸打分”的APP和另外一款叫做“证件照随拍”的APP,在没有任何使用协议的情况下,随意采集用户的人脸数据信息。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有的APP在采集人脸数据信息过程中存在过度索取权利的问题。一款名为“颜值排行”的APP在使用条款里提出:“用户在任何时间段在APP发表的任何内容(包括自拍)的著作财产权,用户许可APP开发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地、长期性地、不可撤销地等使用权利。”专家表示,这样的做法涉嫌严重违法。今年8月,一款火爆网络的软件“ZAO”,就因为存在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人脸照片上传后不能撤销、默认授权**使用权等问题,被工信部约谈。那么,这些APP能否保证他们采集的用户数据不被泄露呢?这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
海口居民:比如说用某一款拍照软件,如果它被黑了,它整个系统里面保存的图片,都被用作一种不正常不合法的用途,我其实很担心这个,因为现在技术太发达了,科技是把双刃剑。 大学教授状告刷脸商家 人脸采集如何更规范? 现如今,人们在享受人脸识别技术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忧虑:人脸识别是否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场所都掌握着大家的脸部信息,这样安全吗?如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势不可挡,又该如何确保个人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我们一起来探讨。 海南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博士 叶俊: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我们人脸识别的非接触式的采集,然而在人们享受方便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下安全性的问题,人们的生物信息就相当于我们个人的身份识别码,这些信息对我们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遇到生物信息采集的时候 大家应该多重视多注意。 据了解,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等都属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认证的**特点是**性,比如每个人都有****的脸、指纹和虹膜等。有专家认为,也正是这种**性和不可撤销性,如果这种信息被复制、被转让、被利用,那么带来的风险和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时候,想要“认识我”是商家提供服务时的基本要求,而要求“忘记我”也是咱们作为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人脸识别系统,用起来看似很方便,但方便的背后也有着许多的风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脸信息谁能收集?收集之后怎么用?保存期限是多久?泄露风险如何防范?责任怎么承担?这些都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大家的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