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高血压有5个“独特表现”!每一条都像在说我……发表时间:2020-01-09 21:13 高血压是国人健康的重大威胁。 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相当于每5例疾病死亡中就有2例是由于心血管病。 其中,50%的冠心病和卒中死亡发生在高血压患者中,25%的心血管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因此,找出正确应对高血压的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前不久,由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苅(读音yì,同“义”)尾七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发布的首个“亚洲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指出,亚洲高血压患者有其独特表现。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国内权威专家,给你一套针对亚洲人的科学控压法。 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50/10万,冠心病事件年发病率为50/10万,前者是后者的5倍;而在西方国家,两者的发病比例大致为1∶1。 因此,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 引发疾病的风险更高 亚洲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联性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更强。 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和31%,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分别增加24%和21%。 不过,与西方人群相比,血压降低的有益影响在亚洲人中也更明显。 对盐较敏感 亚洲人可能具有遗传倾向的盐敏感性,即摄入高盐饮食后,血压增高幅度高于欧美人。 调查显示,中国六成高血压患者都属于“盐敏感性高血压”。这种敏感可能与国人本身吃盐多的习惯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5克。而在中国,南方人每天吃7~8克盐,北方人则高达12~18克。 相应的,高血压发病率呈现“南低北高”。
肥胖因素影响不同 肥胖对血压的影响在亚洲人和欧美人中也有所不同。 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可能会在体重指数(BMI)较低且BMI增幅较小的情况下,出现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
隐匿性高血压更常见 隐匿性高血压是指在诊室测量血压是正常的,而在诊室外血压升高,包括清晨、日间和(或)夜间血压升高。 亚洲人隐匿性高血压患病率高,究其原因,与血压晨峰现象、睡眠呼吸暂停及睡眠障碍等导致的夜间血压高有关。 研究证实,血压晨峰现象及夜间高血压更易导致脑卒中、心梗等心血管不良事件。 亚洲人的白大衣高血压(即在诊室测量时血压升高,而在诊室外则血压正常)也高于欧美人。 此外,亚洲人冬季血压值较高。比如,日本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会在冬季增加,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更易在冬季出现。 针对亚洲人的“降压法” 针对亚洲人高血压的特点,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病区主任赵秋平给出以下治疗建议和措施。
1 生活方式调整 减盐对控制血压尤为重要,盐摄入量过高会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的风险。 减盐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干预措施之一,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改善人口健康的方法之一。 对于口味较重者,可尝试阶段性减盐,即每月或每年减少5%的盐摄入量。 以下食物要少吃:
2 控制体重 超重、肥胖是升高血压和引起心脑血管病最危险的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在40~50岁肥胖者中,高血压发生几率要比体重正常者高50%;体重越重,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研究发现,体重每减轻10公斤,血压就会降低5~10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控制好体重就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同时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控制体重的**方式是坚持锻炼身体和适度调整饮食,不要乱用减肥药,也不提倡过度节食减肥。
3 遵医嘱调整药物 共识指出,应根据亚洲人的发病特点选择降压药。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地平类降压药)血药浓度持久,能平稳降压,改善血压波动,可能更适合亚洲高血压患者。 对于单药效果不佳的,可将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联合使用。 不过,药物调整要由专业医生经过评估来进行,患者切勿擅自调整用药。 定期动态血压监测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三点,共识重点强调了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重要性。 ABPM是一种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而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技术,可获得24小时内多次血压数值,是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
患者佩戴监测仪时,应先测量双侧上肢血压。 若收缩压差<10毫米汞柱,选用非优势手。若收缩压差≥10毫米汞柱,选用血压较高侧安装监测袖带。 一般15~30 分钟测定1次,获取24小时血压,包括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基础血压及血压负荷。
低危患者可每隔几个月查一次ABPM,再加上家庭和诊室血压测量就足够了。高危患者(包括有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合并症的患者)应密切关注ABPM,评估血压是否达标。 如果患者不方便接受ABPM,或所在地区医院不具备这个条件,也可以做家庭血压监测日记。 具体方法是:每日早晚各测量2~3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连续坚持测量至少3~6天。 测量时患者要在安静环境中,坐在靠背椅上,手臂要有支撑,休息5分钟后测量。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测量日期与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脉搏,如果血压计提供了平均压或脉搏压,也应一并记录。 更多资讯百度搜索:墨鱼自助建站! 下一篇假如:超级智能崛起
|